您的位置: 99健康问问 >儿科 >小儿内科 >幼儿自控能力差的原因
man

幼儿自控能力差的原因

女 | 6岁 2018-10-26 有3个回复

问题描述: 有个六岁的小孩自控能力很差,性格急燥,注意力不集中,就连看动画片都集中不了思想,坏习惯容易上身,好习惯很难学. 不管是跟他讲道理或是用打骂都无动于衷.

回答

头像

曾晓锋

已帮助网友:1817 2018-10-26

1.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例如,只有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只有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小伙伴.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2.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生下来头一年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时期,一切都要依附于成人,如果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爱护,他就会感到安全,就会相信周围的一切,信心10足地迈出自主的第一步.如果婴儿最初就受到冷遇,就会产生恐惧、不安全感,他就会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围的一切.其次,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两3岁儿童自我开始分化,他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勺吃饭,自己摆积木……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那样做.成人应当支持儿童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条件.幼儿自己学着穿衣服、收拾玩具,帮助老师、妈妈做事,他们每做成一件事,就受到表扬,或给予物质奖励等诱因,使他们从中获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可转化为幼儿前进的动力,就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3.让幼儿有自主权和主动权 多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这不仅异于同伴,更重要的是异于成人.因此,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 幼儿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顾、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取向.而父母往往过低估计幼儿的能力,觉得他小,怕他做不成事反添麻烦,于是不顾幼儿的愿望而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就会习惯依赖于成人.如果家长对他们管束太紧,干涉太多,或者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意志要求,就会使幼儿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潜在能力不能发挥,缺乏独立自主性. 所以,家长应当多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 4.经常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例如,玩儿“乌龟”驮物游戏.实验要求幼儿趴在地上,将枕头放在背上,然后开始向前爬,爬到终点用手触摸小凳子腿儿,再往回爬,爬到起点线,用手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实验初,绝大多数幼儿不能按要求做,成人以奖励为诱导手段,强化他自控的动机,逐渐学会处理主动和遵从的关系,懂得一切行为要考虑到集体生活中的他人,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克服冲动性,形成规则意识.幼儿运用掌握的规则来评价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成人要及时表扬,强化幼儿的自信心,逐渐形成自控的习惯. 5.成人加强对幼儿的指导 幼儿不善于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活动,这需要成人详细、明确、具体的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幼儿的行为自控.例如,装小豆的实验:在每个幼儿的桌上放一个小盒,盒上有一个小孔,大小刚好能放进一颗红小豆,小盒旁放有红小豆,让幼儿坐好,成人告诉他如何做,讲完后让他复述,确认其理解后才开始实验. 1组:只告诉小朋友装红小豆,每一次只从小盒旁拿一颗红小豆,立即把它放进小盒上的小孔中. 2组:在1组的基础上,进而告诉小朋友,在装红小豆的过程中,小朋友不要玩儿小盒,不要玩儿红小豆,也不要看别的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装自己的红小豆. 3组:在前两组的基础上,又进而对小朋友说,比一比看哪一个小朋友认认真真地一颗一颗地装,装得时间最长. 结果表明,2组和3组小朋友的行为自控比1组小朋友要强.这就告诉我们,要求幼儿去完成具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时,成人应该帮助和指导他们的活动,向他们提出具体、详细、明确的活动要求及行为规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6.培养幼儿顽强的毅力 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不会垂头丧气,在成功时不会趾高气扬,在冲动时不会横冲直撞.例如,一个小朋友在玩儿抓坏蛋游戏时,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疼,但为了抓到“坏蛋”,他不怕疼痛,不当逃兵,一直坚持到底,表现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毅力. 7.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头像

张月玲

已帮助网友:2082 2018-10-26

(一)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的行为,
不论是幼儿还是小学生,他们都能从父母对待他人的方式中学会怎样对待他人,父母要恰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孩子在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感受,例如父母跟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这其中,父母就教给孩子很多东西,孩子可以看到父母是如何表达沮丧、兴奋、悲伤和愉悦的,潜移默化中,孩子渐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通过有效的交流,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友好而尊重地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听话,还可帮助他们处理周围事物,帮助孩子解决冲突,让他学习自控与合作,交流时,父母要注意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也会让他感觉到家长的关注;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缺点,


(三)通过训练,培养孩子的做事意志力,
家长可让孩子学下棋、画画等,让孩子经过努力学会这些技能,在这其中锻炼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耐心,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别人的交谈、门外的声响,都会使孩子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家长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障碍,督促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头像

熊平安

已帮助网友:3558 2018-10-26

这可能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一般都要结合心理行为治疗共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