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99健康问问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宝宝疑似川崎病,该怎么治疗更好
man

宝宝疑似川崎病,该怎么治疗更好

女 | 2岁 2016-06-10 有1个回复

问题描述:那几天发烧吃药就下去,进医院检查血小板高503,C反应蛋白15心肌酶都正常,做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唯独左冠状动脉略宽,说是川崎病,孩子这几天从今医院就没有发烧也没有见皮疹眼睛也不红也不见脚有脱皮现象,B超说左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内径2.7MM主动脉和肺动脉不宽,各组掰膜结构回声可启可必

回答

头像

何曼妮

已帮助网友:1442 2016-06-10

西医认为川崎病急性期免疫调节异常免疫活性细胞激活是川崎病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异常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对川崎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上述等炎性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也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及产生新抗原,并可促进B细胞分泌抗内皮细胞抗体,对内皮细胞产生溶细胞毒作用,破坏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产生全身性血管炎。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与中医所述的“斑疹”、“疫疹”有关。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若受温热毒邪,初起卫分证短暂,入里迅速,而表视为肺胃蕴热的气分症状。而后毒从火化,内窜营分,形成气营同病。热灼营阴,瘀热不散,壅于血脉,热瘀交阻,形成各种变证。热毒内迫血分,可引起发斑,或冠状动脉病变。热毒化火内燔,炼液成痰,痰火郁结于颈项,导致淋巴结肿大等症。温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热邪久羁,阴津损耗,常见津液亏损,邪热留恋,痰瘀阻窍,心失所养,甚则阴损及阳,形成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而致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炎性硬化等变证丛生。治疗研究西医治疗川崎病急性期目前西医在临床上多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滴注,单剂疗法1~2g/kg,同时口服阿斯匹林。IVIG作用机理主要是减少机体免疫反应,中和超抗原和抗独特型抗体,抑制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阿斯匹林则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有抗凝作用及预防冠状动脉损害,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中医在临床上多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初起多为卫气同病,邪犯肺胃。治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可用银翘散加减或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中期表现为热毒炽盛,气营同病,热瘀交阻。治以清气凉营,透邪解毒,活血化瘀,兼顾养阴,轻者可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重者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后期常为邪恋正虚,气阴两伤。治以清热养阴为主,可用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等加减,也有用“清热解毒汤”、“解毒化瘀地黄汤”、“加味银翘地黄汤”等自拟方剂治疗的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上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论治,配合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等治法,加用西药阿司匹林、潘生丁、维生素E,以及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提示,清热解毒药也有类似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可对细胞因子网络进行调节,抑制炎性介质,从而减轻炎症的过度反应。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的合成和释放。活血化瘀药物还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组织的水肿,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组织间液的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活血化瘀药物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物合用可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在热毒血瘀证模型的家兔实验中,应用养阴生津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提示,养阴生津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调节凝血功能,抵御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的临床报道同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主要病因。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许多炎性递质参与其病理损伤过程。LTB4是由花生四烯酸经过两个酶催化合成的,花生四烯酸先由52脂氧酶转化为LTA4,再由LTA4水解酶转化为LTB4。LTB4作为炎性递质能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募集髓样白细胞延长和增强炎性反应,LTB4主要通过它的高亲和力受体BLT1起作用。近年来对LTB42BLT1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川崎病血管炎发生中的作用所知甚少。有实验证实川崎病急性期血清能够使内皮细胞BLT1的表达显著增强,且在刺激后细胞能分泌LTB4,因此推测LTB42BLT1通路参与川崎病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川崎病血清诱导内皮细胞BLT1表达的上调,且能抑制川崎病血清诱导内皮细胞分泌LTB4。因此,表明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阻断LTB42BLT1通路有关。KD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KD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的机制:(1)封闭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IgFc受体,从而阻断了IgFc段与IgFc受体的免疫反应。(2)减少活化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3)通过抑制抗体产生,使针对内皮细胞的抗体减少。(4)抑制PDGF-PDGF受体途径的激活,从而防治血管损害。有研究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法,1d疗法、2d疗法在急性期退热、结膜充血与口腔改变的恢复、白细胞与血沉的恢复、CAD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4d疗法。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4d疗法药物剂量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足够强度免疫抑制所需的IgG峰浓度,而不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研究1d疗法与2d疗法疗效相近,考虑到1d疗法输入蛋白量为2000mg/kg,会使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短时间内骤升,影响病人内环境恒定,而2d疗法中1d输入蛋白量为1000mg/kg,对小儿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较小,而且1d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不容易被患者家属接受,故认为2d疗法更优于1d疗法,2d疗法值得推广应用。关于:一个医院说会大剂量使用是要抑制身体内的免疫反应,所以会降低免疫力。另一个医院说丙种球蛋白本身就是提高免疫力的,不会降低免疫力。
两种说法都对,具体分析如下:丙种球蛋白,长期使用会使机体对其适应,而自身的免疫应答系统的工作能力会减低。当机体免疫应答系统已经适应了低水平的工作,一旦撤离丙种球蛋白,则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还会继续低水平的工作。因为原来是通过给药丙种球蛋白,代替了孩子一部分自身免疫。从这角度讲,长期丙种球蛋白,使得孩子自身(不包含给药的丙种球蛋白)免疫应答会降低。这问题必须考虑。另一个医生指的是再持续用丙种球蛋白时,丙种球蛋白对机体免疫构成了补充,丙种球蛋白就像拐杖,所以孩子整体免疫水平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