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99健康问问 >内科 >胆汁反流性胃炎,吃什么药
man

胆汁反流性胃炎,吃什么药

男 | 28岁 2012-07-04 有3个回复

问题描述:网友性别:男
网友年龄:28岁
题目:胆汁反流性胃炎,吃什么药
详情描述:

回答

头像

wangwen

已帮助网友:2477 2012-07-04

一)削弱胆酸对胃黏膜的攻击力.目前多用铝碳酸镁(达喜,泰尔赛克),可持续结合胃内胆酸,阻止胆酸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又可中和胃酸.硫糖铝也可与胆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是一个价廉物美的适宜药物.考来烯胺(一种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虽然与胆酸的结合力强大,因副作用多,已很少有人应用.熊去氧胆酸可抑制胆酸的合成,从而减轻胃黏膜损伤,但实际应用者不多.
  (二)加强幽门的控制作用.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吗叮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增强幽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加速胃排空,抑制十二指肠液反流.胃排空的加速还可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三)抑止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胃酸是公认的胃黏膜损害因素,在胆酸损害胃黏膜的基础上,胃酸又起着“帮凶”作用,因此可加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抑酸剂,也可选用价廉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但效果较差.
  (四)黏膜保护剂.上述铝碳酸镁,硫糖铝都属良好的黏膜保护剂.此外,也可选用得乐,维敏等铋制剂,还有麦滋林-S,思密达等也可选用

头像

张慧芝

已帮助网友:4011 2012-07-04

胆汁返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
【诊断】
胃手术后发现上述特征性症状者,应进行下列检查:
(一)内窥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胆汁返流虽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情况,如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二)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后,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三)同位素测定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每隔5分钟观察肝及胆道共1小时.1小时病人吸饮100ml水,内含0.3mCi99mTc,以准确测定胃的位置.随后在2小时内,每15分钟检查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返流指数.正常值为8.6±6.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3±7.1.也可用99mTc标记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然后描记胃内同位素的含量,用以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
【治疗措施】
应先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失败且症状严重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
消胆胺是一种硷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与胃中胆盐结合,并加速其排除.开始时于餐后1小时服4g,并于临睡前加服1次,通常在服药后1~2周奏效,以后逐渐减量.应同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若治疗3个月仍无效果,列为治疗失败.
灭吐灵(胃复安)可促进胃贲门及近段小肠收缩,使胃排空加速,可减轻胃排空障碍患者的症状,也可进而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缓解返流性胃炎的症状.
(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基本有四种.
1.改成BillrothⅠ术式如原为BillrothⅡ式胃切除者,改成BillrothⅠ式,约半数病人的症状可获改善.
2.Roux-en-Y手术原为BillrothⅡ式手术者,将吻合口处输入段切断,近侧切端吻合至输出袢.
3.空肠间置术原为BillrothⅠ式胃切除者,在胃十二指肠吻合口中间置入一段长约20cm的空肠,有效率为75%.
4.Tanner手术适用于原为BillrothⅡ式手术者,切断空肠输入袢,远侧切端与空肠输出袢吻合成一环状袢,近侧切端吻合至距原胃空肠吻合口50cm的空肠上.
除此以外,为了防止吻合口溃疡的发生,可考虑作迷走神经切断术.
【发病机理】
本综合征的发生首先要有幽门功能丧失或幽门关闭不全的基本条件,如在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胆汁可直接返流入胃;某些病人并无手术史,十二指肠内容物可通过关闭不全的幽门返流入胃,引起返流性胃炎.胆囊切除后,储存胆汁的功能丧失,胆汁持续流入十二指肠,如通过关闭不全的幽门而返流入胃,同样可以引起返流性胃炎.

该回复来自 http://www.99ask.net 99健康问问.

头像

高锡云

已帮助网友:3368 2012-07-04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
 西医认识
病因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 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 黄连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茯苓 麦芽 等10余味中药
用量,加减和煎服法: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和辨证结果而定.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